•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难忘过去那些靠借过得日子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3-4-26  ‖  查看1351次  ‖  

    难忘过去那些靠借过得日子

    刘方计

     

    岁月脚步跚跚,年代往事悠悠。

    神龙祥意未尽,金蛇又添新福。

    国家提倡勤俭,万民欢呼英明。

     

    早发纸,晚送年的习俗不知是谁改了规矩,刚刚吃了初二的晚饭,送年的礼炮就响了起来,浓浓的年味像突然遭到了断水之刀的封杀,让人感到了失落。怎么,这年还没过够,这就过去了?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二送年要等过了十二点以后才送年的,大多都是拖延至第二天早上,尽量多享受享受年的味道。唉,如今的年轻人啊,真不知都咋想的。鞭炮的轰鸣,搅得我这个有早睡早起习惯的人,却久久不能入睡。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想找本书来做催眠之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剧本——借年。

    借年,引发我想起故事情节。借年是民间的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中借年去。王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大雪飘飘年三十,到俺岳父家中,借年去……”,熟悉的吕剧唱词,勾起了我刚结婚时也借过年的辛酸,也引领我回忆起童年里那些有关字的回忆。

    是啊,在风调雨顺,太平盛世,万民齐奔小康的国度里,有谁会想到过去岁月的艰难,又有谁去回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啊?现在,谁要从嘴里吐出个字,那可被视为丢人的事。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谁没有借过啊。譬如,借咸盐。那时咸盐几分钱一斤,一斤咸盐要吃好长时间的,可在一分钱能难倒英雄好汉的年代里,连咸盐都吃不起的人家多着呢。我六七岁时,我们家就经常去借邻居家的咸盐。借咸盐的器具都是用盅子借,知趣懂礼的人家都是平盅借满盅还,再借不难。那时都穷,经常是借了这家借那家才能借到;借火柴,上世纪六十年代,火柴是两毛钱一包,一包是十匣(盒),借火柴多者是一盒一盒的借,少者都是数支借。记得妈妈经常说:去你****家借几支火”“到你二婶家借盅子盐。妈妈的声音历久弥新。那时爷爷,伯父都抽烟,但他们不舍得用火柴,伯父用火镰,就是用一块像现在的方形的打火机大的钢板,找几块火石嘎子用锤敲碎,选尖锐状,然后把火绒撕下一点扁在火石上,用火镰敲火石,火星把火绒点着,这才开始抽烟。火绒是一种叶端长小刺的蒿草植物,秋天成熟割下晒干,用木条敲打,叶肉敲掉,留下绒(纤维)。爷爷则用火绳抽烟。火绳就是用艾蒿晒干后搓成绳子,点着,走到那儿就带到那儿,整天用。爷爷对节俭有一句口头语至今记忆犹新:多扫院子少赶集,拾粪篓子肩不离。吃得省,花得细,一年攒头小毛驴,这就是过日子,这就是节俭的路途。

    说起借,现在叫难于启齿,可过去,那不丢人。虽然不是家常便饭,但现实生活中,却比比皆是。譬如,结婚的衣服,鞋袜,大多需要借的,自己能齐齐全全的是少数。我相亲、娶媳妇,代步的工具——自行车就是借的,请客用的筷子碗,桌凳也是借的,好在我那时是个当兵的,衣服鞋袜没有向人家借。记得我在小学上学时,钢笔没水了,都是和同学一滴一滴地借;平生的第一张照片,那衣服也是借的。那时,在班里,谁有件像样的衣服,几乎全班都借着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是过着靠借的紧巴日子。当时,我们的立国之本就是节俭,记得有一句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毛主席语录。这条语录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保存着的。

    其实,有关节俭之事,一直是被国人津津乐道的。明人徐榜在他的《宦游日记》里就说到了节俭的四个好处:节俭的人不贪不淫,可以养德;节俭的人淡泊慎用,可以养寿;节俭的人肠胃清虚,可以养神;节俭的人无求无辱,可以养气。

    古人在说到节俭的时候,也有提倡不俭的地方,俗有五不俭之说:譬如事奉亲人及祭祖,这个不能俭;为逝者治棺椁,不能俭;为子弟敦请良师益友,不能俭;有病求医药,不能俭;救血亲旧的急难,不能俭。由此看来,五不俭纯属待人接物所用,节俭则是个人行为,自身享用,是铸就个人品德的内容。如今,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了实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一穷二白变成了丰衣足食。特别是中共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节俭和反腐倡廉提得响亮,这是国运昌盛的好照头,难忘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访问俄罗斯时,第一夫人的手提包,纯国产、特普通的一个包,那可是践行节俭,从我做起的影子啊!我们且不可好了疮疤忘了疼,千万不要忘记过去的那些靠借生活的日子啊。每当想起过去,我的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特别是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想想过去的苦日子,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苦日子,是历史的履历;借,是岁月跳动的音符;艰难困苦,是人生的一份最珍贵的财富;节俭,才是一首美好的歌。无论观念如何改变,环境如何优越,都要唱好这首歌。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