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乳山里赏樱花
于泳
樱花原生中国。全世界有五十多种野生樱花,中国占三十八种。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开始在我国宫苑内栽培,至唐朝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
大乳山系“桃源”之地,山海林岛滩湾皆可观。水陆藏锦绣,草木生芳华,可爱者甚多。我独爱这里的樱花,开时热烈华丽,凋落时着盛装而下,一如生命的美好。樱花园位于大乳山前怀,敬母台北侧,依山面海,风景殊异。除樱花以外,另辟有碧桃、玉兰两园,其中以樱花种植规模较大,约五千余株。樱花园四周皆有山丘,这里属滨海气候,气温较为凉爽,樱花因而开得稍晚些,一般在三月底始发新叶,至五月上旬渐次开放,到中旬则进入盛花期。倘若风雨不侵,花期能持续半月有余。此时像武汉东湖、武大校园、南京玄武湖、河南鄢陵、浙东余姚及内陆大部分地区的樱花,多在四月末就难觅其芳踪了。烟花五月,花发乳山。这个时节正是草熏木欣之时,浪漫樱花是这里最美的故事。即使气候有所变化,择日到此一游,观海赏花,终会不虚此行。五一期间出游,若要赏樱花,首选大乳山最适宜不过了。
樱花是一种非常适宜观赏的苗木,春、秋两季各有千秋。一种春日可赏花、秋时可观叶的植物并不多。银杏、红枫、黄栌秋时可赏叶,春时则无花;牡丹、腊梅、连翘、紫薇春时有花,秋时则无叶可赏,唯独樱花兼具春花秋叶之美。春时娇艳欲滴,夏令浓绿如荫,秋日斑斓似锦。大乳山的樱花主要有冬海棠、山樱、黄樱、白樱等种类,花有单瓣、重瓣之分,色具粉白、粉红、淡黄之别。红的妩媚,粉的淡雅,白的高洁,春风一夜花开千树,满园芳菲可夺群芳之冠。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惠风和畅的春日,雨露滋润、暖阳煜耀。寒意遁去的樱花园里草木芊芊,树姿洒脱开展,花影灵动飘逸。按捺不住春的萌动的樱花,朵朵挤破冬的束缚,颤盈盈地挂满了枝头,粉嘟嘟,红彤彤,一番番热烈奔放的景象,一妆妆艳丽荣华之姿。绿莹莹的叶底下或火红如桃花,或淡雅如杏花。初绽时若斑锦点点,缀丹嵌粉;盛开时如玉树琼花,堆云叠彩;娇谢时似红雨轻扬,落英缤纷,甚是壮观。
樱花的美是震撼人心的。穿行在樱花树下,足踏芳茵顶罩锦绣幡,手拈花枝身披彩衣装,犹如徜徉在无边的花海。万花丛中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神韵似乎在这里被渲染得更为贴近真实,繁密的千朵万朵缀垂了那临风玉树的娇躯,缓缓斜逸出来的花枝,俏生生地轻拂着游者的臂膀手足。花林中充溢着的那份浪漫与迷醉,在不经意间全然痴醉了人的心神,来时的兴奋和眼前的美景竟然如此巧妙的融合了,精神的愉悦使得周身上下顿时变得轻松起来。薄雾弥漫之际,静静开放的蓓蕾,虽无芳卉之雅清,却有林下朦胧之羞容。俯身仰首,林下缝隙可望百尺,枝头簇拥不见尽头,远远望去如烟霞流云,诗画一般的意境与现实的浪漫重叠的完美无瑕。那如同是精美陶瓷上的一抹粉彩画,那是绘画中色彩鲜明的一幅青绿山水,那是和风丽日下的一卷群芳沐春图。极目遐迩,一株株、一丛丛的丰茂的林、怒放的花蕊、翠青的草,连同那湛蓝的碧海、圣洁的“母亲山”绘就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这里的樱花树密密匝匝,林下无裸地,均为细整的草坪,间有数条芳草小径。漫步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游者可携来侣伴或家小,于樱花树下、绿水塘边,铺一细毡,或卧、或倚,边赏樱、边畅饮,沐浴暖照春光、轻皱绿波和飘落的樱花,实乃人生一大快事,陶然间会顿生物外之心。正如苏东坡《超然台记》所云: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诚然,人于尘世之中,多为俗事所累,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逆况中,也有可乐的事物陶冶心境。诸如静思花前月下,畅游山海之怀,观天上流云,看庭前花落,赏日隐烟斜,融身心于天地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必会生豁达淡然之心,历来林下之风者莫不如此。
世人皆知红豆为相思之物,樱花实则亦为相思之属。樱花热烈、纯洁、高尚,是希望与爱情、美丽与浪漫的象征。古人通常把樱花喻做相思花,因而诗里的樱花也总蕴有几许淡淡的情思。唐人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李义山的借物抒情委实含蓄,使你朦胧可见这诗里的风景,却参悟不透诗里的高义。直抒胸怀的情思,倒是元稹来得直接,他与友依依惜别之时,友人赠柳,他则顺折驿路一支樱相予。《折枝花赠行》: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友人送柳表意含蓄委婉,元微之是直抒胸臆,折花送君,是要对方知晓:我就像这怒放樱花一般充满着深情厚谊。近代苏子谷则来的更洒脱,独行江天而赏花: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旅行中不在意是否有人识得,一副芒鞋踏早春,一尊破钵看清淡,一萧烟雨任平生。樱花被后世借以抒发政治抱负的则始于周恩来总理于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所做的《春日偶成》一诗:“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据考证,此诗作于1914年,作者时年16岁,既非留日所作,亦非因男女情事而发。而是作者以樱花为引子托物言志,表达出“相思”的所属是自己政治理想的春天。其诗意相对于文人骚客借花寄托情思、感念友爱之作,其境界显然高出了许多,咏物抒怀已由爱情、友情升华到了对国家、民族的崇高理想和无限热爱之情。诗中折射的思想之深邃、抱负之高远、家国情怀之热忱,已达到了“诗言志”的妙峰豪巅。
美好的事物总会引发人源自肺腑的浓浓情结。有自然之心者,往往钟情于自然之美。行走在这林间,始终占据你心灵的是“桃花源式”的意境。于是我感慨这自然之美和美之自然。是人创造樱花之美亦或是樱花带给人间之美?我想两者兼而有之。何来樱花之美,樱花何以如此之美,在这种美的表象下,实则蕴积着一种往往被人们忽略的、源于自然的文明。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是自然的无私给予了我们生存的家园。人感知于自然的给予方生对自然的尊重,而正是人怀有对自然尊重之心并细心去呵护,才能生成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这种文明是源于我们对自然认识的自觉,或谓是尊重自然的觉醒和对自身认识理性的回归。
自然界自有文明法则,决定文明法则的是平衡,是要我们想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尊重自然。唯有如此,自然就会将更多的尊重给予我们,给予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这是人与自然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创造出的美的世界。文明不仅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法则,修为践行的是我们认识的理性,尊重法则透射出的是我们的自然本真。
愿世人的生命旅程始终都能与这美丽缤纷大自然和谐相伴,让樱花这种短暂的美丽芳华,永远绽放在我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