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赋》与峻青艺术馆
田永昌
我此次来威海,是受峻青先生的委托,与他的儿子孙康青一道,专程来参观并商定“峻青艺术馆”有关事宜的。
1962年,峻青先生来到了威海。当时,国家刚刚摆脱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人民还很贫困。但是,当峻青走进位于威海市郊结合部的陶家夼村时,却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他不但看到了秋色中,丰收的葡萄挂满了陶家夼,更看到了在严重的困难面前,陶家夼人民迎着风霜前进的高昂斗志和无畏的精神情操。峻青激动了,他怀着深深的感情,写下了《秋色赋》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在《人民日报》一发表即广受欢迎,并被收进中学语文课本。陶家夼人民更是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四十多年来,陶家夼的父老乡亲们时刻想念着这位人民的作家。他们不但授予峻青“荣誉村民”的称号,平时还经常写信或打电话向他汇报村上的变化。每逢节日,还特地派人到上海问寒问暖。今年正月初三,威海大雪纷飞,遭遇几十年未遇的恶劣天气。陶家夼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陶建军顶风冒雪,带着办公室主任飞到上海给峻青拜年。这还不算,今年,陶家夼人民又在风景优美的北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峻青艺术馆”。以期永久珍藏峻青的文学作品和书画等艺术品。让陶家夼人民和威海人民永远记住这位人民的作家和艺术家。
威海是美丽的,陶家夼更是让人一眼难忘。当年峻青在此写《秋色赋》时,陶家夼还是一个只有90户人家的小山村。而今已是拥有2400户8000居民的大型社区。乡村经济也从当年的单一农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工业、建筑业、三产等在内的威海市大川集团公司,经济总收入达1.31亿元。连续多年被中央、省市区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住宅小区”等多项荣誉。走进陶家夼,那林立的楼房,洁净的街道,那街心花园中绿树鲜花簇拥着的骏马雕塑,以及那正在打太极拳和遛狗的人们,戴着红领巾上学的儿童,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峻青艺术馆”就是建在陶家夼人民的这种和谐而又美好的氛围之中,建在离陶家夼居民区不远的地方。
艺术馆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沿着28级台阶上去,整个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馆组成。前馆主要以峻青当年写的《秋色赋》和2001年再来陶家夼时写的《大川吟》,以及陶家夼的变迁,峻青与陶家夼人民的情缘等为主。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个馆中,还特地为峻青夫妇准备了卧室、厨卫等配套设施。陶书记告诉我,他们还把馆后面山坡上几十吨大石头搬走,又从山下把几十吨泥土背到山上。建了一块休闲小广场,以便峻青夫妇住到这里时散步健身所用。听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强烈的人情味。后馆很大,主要是陈列峻青的作品、手稿、评论、实物、书画以及国内外作家艺术家的有关作品。据陶书记介绍,将来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峻青在文学艺术上的辉煌成就。而且围绕着“峻青艺术馆”,还要开展与文学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等有关的各种活动,让“峻青艺术馆”成为陶家夼的一个文化亮点,也是威海市的一个文化亮点。
一篇散文,一座艺术馆,一段中国文学史上感人肺腑的佳话。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一个人民的作家,只要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人民的生活,强烈表达他们的愿望,真实抒发他们的豪情壮志,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威海真美,这段佳话更美。
相关新闻链接:
秋色赋艺术馆开馆
2007年10月15日上午,由市文化局和陶家夼社区居委会共同筹建的秋色赋艺术馆正式开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培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刘玉党,市委常委、环翠区委书记王学文出席开馆仪式,刘玉党致辞。
刘玉党说,秋色赋艺术馆的落成,首开我市村级建设艺术馆的先河,为威海的文化事业开辟了一处新景观、提供了一张新名片、增加了一个新亮点。艺术馆的建成开馆,为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对外展示的平台和传播优秀文化成果的平台,也为文化走近百姓,让百姓共享文化之美、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化品位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希望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发展第一线,深入改革最前沿,以艺术家特有的对人生的感悟力,对生活的理解力,对群众的亲和力,对前沿文化的捕捉力,不断创作精品力作。
秋色赋艺术馆以著名作家峻青描写陶家夼风光的散文《秋色赋》命名,馆内主要收藏威海地区在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等门类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和艺术品位的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