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马石山下打栗蓬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11-5  ‖  查看1284次  ‖  

    马石山下打栗蓬

    刘方计

    说起栗蓬,很多人不知为何物,可那吃起来又面又甜还夹着香的板栗你知道吗?其实栗蓬就是板栗,也叫栗子,是因板栗的果实外面长有蓬松的、像个小刺猬一样的果实外壳而得名的。

    素有干果之王美称的板栗,起源于欧洲南部和小亚细亚地区。不知板栗是何年何月在我们乳山安家落户,但我却知道,坐落在崖子镇马石山下的枣林村是乳山市板栗的故乡,记得小时候,爷爷带我们到枣林看望姑奶奶的时候,过了南马石,进入大夫茔沟往西一直到枣林村,整个沟的两旁,全部是栗蓬树,且都是几个人才能搂抱过来的百年老树。在村头,在河旁,随处可见,所以枣林素有“栗蓬窝”之称。可惜的是,枣林村那么多栗蓬树,都在“农业学大寨” 的年代被毁林造田了……

    陈年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绿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栗蓬窝重新焕发了的青春。沟坎河旁,田间地头,山林密处,房前屋后,到处都有栗蓬树。对掐老粗(双手掌合抱)的栗蓬树,比比皆是。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连襟带着家人五口,回乳山旅游,我们的岳父就在枣林村,虽然我们的岳父岳母及舅子哥都相继离世,但我们还有舅子嫂,还有内侄都生活在村子里,所以,我们的第一站,不是去看大海,也不是去看大乳山,而是来到了枣林村这个昔日的栗蓬窝。

    十月五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我们一行,外甥东东开车,沿309国道,朝着马石山疾驶而行,一路上谈笑风生,取笑着外甥小时候回老家的趣事,回忆着岳父母及舅子哥的往事,真是其乐融融,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崖子地盘,马石山下。

    郁郁葱葱的马石山,被色彩笼罩。山菊满坡,白的,紫的,镶嵌着黄,那是连成片的野菊。作家荒田曾和我理论过,他说那白中带蓝,花盘呈圆形的不叫菊,是狗娃花,那浅紫色的,花瓣长条形,花蕊呈红色的才是菊,我也没找到依据,就统称野菊。我还吟过一首诗呢:

    野菊虽平凡

    亦随百花开

    生身虽贫贱

    召得蜜蜂来

    山上那金黄色的,我外甥媳妇第一次来,说是金桔,把大家都说乐了。那哪儿是金桔啊,分明是柿子。那红色的一片,这大的规模,就连我土生土长的连襟也纳闷了:“这是什么新品种啊?”孙女笑话她姨姥爷道:“姨姥爷真笨,那不是套袋苹果吗?”大家嘻嘻哈哈,不亦乐乎。

    说着,笑着,就到地方了。我们就被舅子嫂迎进了家门,舅子嫂近80岁的人了,几年不见,确是老了许多,但精神瞿烁。她告诉我们:“我听说你们要来,出去迎了好几趟了,本忠(内侄)他们到东口子弄菜去了。你们歇歇,就上山去看看吧,本忠媳妇去打栗蓬了。”

    听说打栗蓬,外甥媳妇第一个感兴趣。她吃过板栗,却没看到栗子是怎么结在树上,怎么收获的。于是,我们放下带来的礼物,就朝山上走去。行至快到东口子,就看到一个农家村姑吆喝我们:“在这儿呢,姑夫,东东,你们都来了?慢着点,坡陡,别上来了,我拣拣地上这些就行了。”我们不依,执意要看看怎样打栗蓬。就都爬上了半山腰栗蓬树下。在栗蓬树下,我们亲自动手,体验了打栗蓬的乐趣。内侄媳妇告诉我们,原始的栗蓬不是打的,而是在树下拣拾。栗子成熟以后,曝出蓬锅,在栗子成熟以后,要是遇上刮风天,栗子就像下紫色的流星雨一样,落到地面,那时就不是拣拾了,笸搂(双手捧)就行了。如今,秋忙,看到栗子熟了,戴上手套,把栗蓬连锅子一块摘下来,堆在门口,等有了时间打一打,搂出栗蓬锅子,拣净杂质就行了,蓬锅晒干可以当柴烧。棵数少的,不摘,用棍子打一打,拣拣就行了,如今又不缺柴烧。不过,这样打伤树的。

    我们拉着家常,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北京来的外甥媳妇问得最多,比如她看到栗蓬树底下的栗蓬花问:“大嫂,这些像老鼠尾巴一样的银灰色的东西是啥啊,怪吓人的。”内侄媳妇告诉她说:“那不就是栗蓬的穗状花吗,刚开花的时候,绿中带黄,绒嘟嘟的,可香了,又好看。过去每当落花时节,人们就把落下的栗蓬花收集起来,扎成笆绳,用来熏蚊子,蚊子闻到点燃的栗蓬花,都跑得远远的不敢近前,可见效了。现在都有蚊子药,用不着它了。落下来都也不动它,铺在树下,到了秋天,打栗蓬的时候,它就变成灰白色,简直就像在树下铺了一层灰地毯,栗子是红褐色,落在上面很显眼,落下来的栗子一个也丢不了,真是太神奇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拣了两化肥袋子,足有一百多斤。内侄媳妇告诉我们,今年收栗子,价钱又高,每斤五块多,这两袋至少要卖五百多元呢。他们家今年至少能收两千多斤,仅此一项就可收入一万多元。

    不知不觉,天晌了,我们带着丰收的喜悦下山了。路上,我们遇到了收秋回来的村民,就和他们拉起了收成,他说:“本忠家的栗蓬今年没大管理,收成这么好,要是明年,把树头换了,嫁接上早熟品种,再喂一喂(施肥)他就情着收栗蓬吧。”村民看到我们是北京来的客,谈兴很高,也很会说政治话:“赶上好年头,也是赶上党的好政策,要不是党号召浑家子(大家)栽栗蓬,就是赶上好年头,你没有栗蓬树也白搭啊!这年头啊,共产党号召干啥就干啥,准没错。”他还说:“俺村就说本忠吧,一个人,还有病,光栗蓬就上万了,苹果,梨,比这个数还要大,再加上喂猪,庄稼地里的粮食,花生,就你们在外面的也不顶啊!”

    是啊,要不是政策对头,农村,农民,农业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正是:一花引来万花开,一树引来万人栽。马石山下打栗蓬,农村面貌映心来。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