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物产之最在小管村诞生的故事
郑华
吃与喝,是大事。吃什么健康,喝什么养生,自古至今就备受人们关注。买和卖,也是大事。买什么称心?随己所好!卖什么赚钱?居奇为妙。不管怎么着,有两样吃喝货是人们都喜欢享用的,那就是茶叶和草莓。
若有人问,乳山最早的茶叶产自哪里?乳山第一个草莓大棚建在哪个村?大概好多人都回答不上来。走进小管村,我才知道,这里不仅是乳山唯一的一处省级文化遗址保护地;也是济南军区总医院的诞生地;还是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鲜为人知的是,小管村还是乳山最早栽植茶叶的村,乳山的第一个草莓大棚也诞生在这里。
是什么因素,致使小管村的历史文化如此厚重,人文、物产如此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两项物产竟然是乳山物产之最?我想,天时地利和人的灵活头脑,是主要的因素。小管村依丘傍河,地势西高东低,位居岠嵎山东北麓。村里土地肥沃,粮田一马平川,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山谷中的气温冬暖夏凉,适合万物生长,南茶北移到小管村,也一样口感独特,品质优良。小管村的群众淳厚质朴,祖辈好善乐施,嫉恶如仇。战争年代,全民拥军支前,年轻人踊跃参军上前线。和平时期,又有一大批从部队回乡的军人,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一代一代涌现出许多机智、勇敢、见识远大的年轻人。当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奇迹出现了。
小管村的茶叶和草莓就是由不同年代从部队回乡的军人当上领头雁之后发展的。
“岠嵎山”牌茶叶诞生小管村的故事
小管村是乳山最早栽植茶叶的村庄。小管村的茶树园,始栽于1964年春。茶叶品种为“龙井一号”“龙井六号”,俗称小岭茶,后注册为“岠嵎山”牌茶叶。
茶园的来历,颇有意味。村里产茶叶,确与几位有远见卓识的部队转业军人有关,没有他们,小管村能不能栽茶实为未知数。起因是,省里一位当过兵的省委书记号召“南茶北移”;小管村一位当过兵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开荒栽茶;最后小管村的茶叶又因一位当过兵的村党支部书记三进公安局、检察院、反贪局而闻名乳山、走出胶东。
1961年至1967年,谭启龙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他曾是红军一方面军的政委,与杨得志等人指挥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从年轻时就敢冲敢闯。1964年之前,谭启龙曾主持召开会议,提出“南茶北移”的战略决策。时任小管村党支部书记邵宗泽,也是军人出身,抗美援朝时,他曾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营营长职务,战争结束之后,他要求退役回乡。邵宗泽在学习省委传达的会议精神之后,思想先进,接受新生事物快,立马在小管村将 “南茶北移”的省委精神付诸实施。1964年春,他通过山东省果茶站从浙江省购买了大批龙井一号茶树苗,组织村民在村南岠嵎山东北麓下的各个山坡开发梯田40亩,昔日的荒山从此变成了茶树园,老百姓都喊山岭上的茶叫“小岭茶”。
小岭茶的真正名字最初叫龙井一号。龙井一号茶扎根小管村之后3年,村集体就见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产茶叶全部销往青岛。1975年,小管村的“小岭茶”获山东省果茶站茶叶评比二等奖。
1978年于礼年入伍之前在村里担任政治队长。1982年,于礼年从部队转业回乡。自1984年起,他先后在村里担任过计生主任、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等职务。1991年于礼年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从此,他的政治生涯也因为茶叶充满了传奇色彩。
茶园是块聚宝盆,茶叶就是摇钱树。茶是高档消费品,一斤茶看似不多,但价格不低。1987年之前,村里的茶园归集体管理,由于质高品优,每年都有“关系户”来村买茶,都是一斤左右,打着欠条。从1987年以后,茶园承包给了农户,到了年底,几任老书记都不好意思因一斤茶去跟熟人要钱。
于礼年没干书记以前,他作为支部委员,其工作状态完全是在部队形成的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工作较真,按原则办事。这种性格得罪了部分群众。果然,1987年,因村里之前积攒的陈年茶叶欠条太多,于礼年作为支部委员之一也被村民告上了烟台(当时乳山归烟台管辖)。
直到1991年于礼年上任书记一职,部分群众仍旧对茶叶欠条一事耿耿于怀。2000年,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集体的财产都叫于礼年送了礼,他们一气之下,再一次把他告到乳山的法院。于礼年不抽烟也不喝酒,村里唯一的财路就是茶叶一项,他也不吃拿卡要,凡有“关系户”来买的,他都一一登记造册。当时审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挨张单据逐张审核,最后的结论是证据不足,最后执法部门不予立案。就是在频频被告的状态下,于礼年仍旧精神饱满地为小管村的茶叶前景奔走呼告,2000年,他抢先为“小岭茶”注册了“岠嵎山”牌茶叶,这是乳山茶叶走出胶东的有力举措。
2002年,曾两度被告的于礼年,面对那一大摞历史遗留下来的茶叶欠条,他既怨屈又难过。望着那片生长了几十年的龙井一号茶园,于礼年屈指一算,茶叶从1964年栽下发展到现在,40年来,茶叶一是没有什么大名气,二是也没给集体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连一亩地瓜、花生的效益也不如,相邻的赤家口、南司马庄等村都因为茶园不挣钱退茶还田,因此,于礼年毁掉茶园的念头与日俱增。等他下定了决心要毁茶复耕时,先后召开了8次支部会,会上所有的支部成员都一致同意。最后一次支部会上,于礼年拍板决定,马上刨茶树。他调来一辆链轨拖拉机,当机器轰隆隆开上山,正要挺进茶园时,于礼年大手一挥,说:“等一下!我考虑再三,真要毁了我又不舍得,大伙想一想,这片茶园,咱们曾经都发上火烧,也没有烧死,大伙再看,烧不死的茶园子又这么葱绿,这也许预示咱们不应该毁它。这茶园咱村还是不要毁了,快40年了,我虽然跟着这片茶叶一而再、再而三受到群众的状告,但是真相总会大白天下的,这片茶园是咱们老书记带领导全村人种植的,是乳山历史上最早的一块茶园,别村都毁了,咱村还是留着吧,这是小管村历史的见证物,不毁为好,我不想因为我在任毁茶而成为历史的罪人。”众人一听也有理,茶园保住了。于礼年面对这片茶园,又在内心下定一个决心;“我要继续发展茶园,非弄出个样子看看不可!”不久,在他的带领导下,茶园又新上龙井六号。
2004年,还是因陈年的茶叶欠条,于礼年第三次被群众告到威海。威海审计局通过审计之后,结论是小管村的所有在建账目符合会计法。至此,于礼年三进检察院、公安局、反贪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茶园归集体管理时,积攒的茶叶欠条太多,时任书记都没法处理的欠条,到他上任支部书记以后,这些欠条有的年代久远,处理起来确实不易,只能挂账,这引起群众的不满。针对这个问题,从2004年开始,于礼年决定用自己家的茶叶处理人情往来,决不动用集体的财产,让群众安心。
人正不怕影子斜。于礼年在担任支部委员、书记的岗位上曾3次被告,在乳山引起不小的轰动。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有亲友曾经多次劝他辞职。但于礼年想:我没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好在审计部门最终还他一个清白名声,昔日萦绕在身的怨屈也一笔勾销,不明真相的群众终于在告状路上止步。
2004年之后,于礼年因茶叶一事被告的人间生活剧,犹如一部警示片,买茶打欠条的人渐渐没有了。于礼年也终于能从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地带领群众走致富路。到2008年,全村茶园由1964年的40亩扩大到60亩。
发展到2011年,小管村的 “岠嵎山”牌茶叶,年产量达到3000斤。同年,在威海农业局组织的首届威海三市一区茶叶质量评比中,村里选送的3份茶叶获得两个第二名,一个优秀奖。“岠嵎山”牌茶叶也因品质优秀,畅销北京、烟台、威海三市一区及胶东大部分地区。
乳山第一个草莓大棚诞生小管村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初,乳山境内各行各业纷纷外出取经。乡村一大批经济作物大棚在市镇村各级领导的鼓励扶持下,犹如雨后春笋相继建成,其中乳山第一个草莓大棚就诞生在小管村。
1995年,于礼年作为小管村的书记,千方百计寻找带领导群众致富的路。当年,寿光的大棚蔬菜已经名扬全国。镇党委政府也鼓励各村上项目,并对优先发展大棚经济的村给予物质奖励,规定每村上一个大棚,政府支援水泥5包。
于礼年面对新生事物也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念头。别人种菜,咱不能也跟着种菜。带领群众出去参观!栽什么,种什么,要群众说了算。
他带领一批男爷们去了一趟烟台福山农科所。在专家的指引下,于礼年和众爷们参观了人家的大棚草莓。听到一斤草莓卖8块钱的消息,大伙纷纷咂舌,粗算下来,一个大棚当时的纯收入就有三四千块钱。这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一笔可观的效益。这一外出,参观的男爷们都摩拳擦掌,热情极高,于礼年当场决定,小管村的大棚项目就定为草莓种植。
回村后,男爷们纷纷向内当家的汇报参观的成果,各家庭妇女一听建一个大棚光投资就需要1.1万,个个直摇头。家庭财政部长不批资金,男人有劲也使不上,此次男人参观的结果是,20多个参观者,付诸实施建设大棚草莓的只有一户。
1995年,小管村的第一个草莓大棚在众人的观望中诞生。用大棚种草莓,需要好天坏天都要揭开门帘通风,否则会导致大棚里因空气不流通,产生霉菌,最后致使草莓霉烂。当时村里的大棚户主没有掌握技术,大棚里挂着电灯,像侍候孩子似的,把个大棚蒙得严严实实,生怕有个闪失。结果大棚草莓当年因霉烂,效益很不乐观。一炮没有打响,观望的群众更没有了信心。
怎么办?于礼年感觉此事不能泄气,还要继续外出取经。这一次他巧打选人牌。参观人员一律要求有掌管财政大权的家庭妇女报名,没有经济权的男爷们一个不要,都靠边站。
1996年的一天,于礼年一下子成了妇女队长。20名妇女跟随他再一次来到烟台福山农科所。听了专家的介绍,看了人家的示范基地,算了一笔经济账,特别是听到人家一斤草莓8块多,一个大棚一季就卖三四千的经济状况,这些妇女终于动了心。她们一回村,与男人一碰头商量,立即发放资金,当年就建大棚20个。1996年处暑,于礼年为大棚户联系了草莓品种,请来了技术员,发放了政府支援的水泥,帮助这些大棚户及时顺利地栽上了草莓。到了六月,草莓上市,效益极为可观。
20个草莓大棚20亩地,一亩地收益达4万元的消息,在小管村里不啻为响了20声炸雷。效益就是号令,于礼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动员群众栽草莓了,1997年,全村420户,一下子发展大棚草莓220个,凡村里能动弹的,家里都有草莓大棚。小管村一下子成为乳山第一个大棚草莓种植专业村,产品远销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威海等大城市。在小管村的带动下,乳山寨镇44个村庄,有一半的村子紧跟着也发展成大棚草莓专业村。
2007年10月,小管村村两委在乳山寨镇党委和政府的协助下,热热闹闹地成立了乳山市新自然草莓专业合作社。提请能人做合作社经理,进一步地把草莓大棚的种植户们联合起来,以品牌效益提高了市场占有份额,以进棚采摘旅游提升了产品价值。每到采摘时节,小管村俨然成为一个草莓交易市场,全镇20多个村子的草莓全部涌入小管村,等待统一收购、统一装车,统一发向全国各大城市。
吃水不忘打井人。小管村乃至整个乳山寨镇的大棚草莓能有今天的好局面,在我看来,镇政府的鼓励扶持很重要;于礼年作为村级一把手,有想事干事的干部作风,有正确的领导致富方向和决策,他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