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雪芹祖籍乳山说”的几点异议
烟台鲁东大学 曹仲敏
一、曹雪芹的祖籍乳山河南村说。
《威海晚报·今日乳山》从今年3月以来,以专版配图的形式,连续刊发了“曹雪芹祖籍乳山河南村”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我认为,曹雪芹祖籍乳山说,还需要得到科学证明。
《词源》1467页载:曹雪芹(公元?——1763年,一说1764年)祖籍河北省丰润。后迁辽阳,入满洲正白旗,属内务府包衣。曾祖玺,祖寅,父頫 ,先后任江宁织造十年,为康熙信任。雍正时,頫被革职抄家,迁北京。乾隆时,又遭巨变,家顿落。后曹雪芹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曹雪芹以十年时间从事《红楼梦》的创作。此书为我国古典小说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这里若否认曹雪芹的河北省丰润祖籍,坚持曹雪芹的乳山河南村祖籍,都要拿出科学根据。承认曹雪芹的乳山河南村祖籍,比较解决曹雪芹祖上三代如何从河南村迁到河北丰润的。承认河北丰润祖籍,就要否定乳山河南村祖籍。
实际这问题好办,曹雪芹去世到现在才二百四十八年,时间短好调查取证。
二、河南村曹氏是怎么来的?
《威海晚报·今日乳山》2012年4月24日载:“河南村的先人是从云南省军马岭小碾子村来到山东,到了乳山口白马峰,坐在白马石上休息,分手时决定他们的后人就姓白马石曹。从此一人去东北,一人去潍县,一人去了瑞木山……”。
根据瑞木山曹昌先记录的在朱家院的先祖宗曹作文、曹作上两座墓碑的碑文记载:曹氏先祖是云南南婵部舟迁过来的。曹氏三兄弟从南婵部舟赶的三头牛,挑着三担竹筐,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艰难游牧迁移,明洪武二年(1370年)到朱家院定居下来。由于牛是直角的,驻地取名直角院。(在万家村西二华里处)定居后仍游牧为主,农业为副,艰难维持生计。
经过多年生息发展,曹氏后代议定分为三份各奔前程。临行前把做饭用的砂锅打成三瓣,每份各持一块。去瑞木山的曹氏一支分到的一块一直保存在宗匣中。以驻地白马石为标记,定为白马石曹。后代辈记按:作、德、永、昌、积、善、馀、庆、功、名、富、贵、福、寿、康、宁十六字循环。
去向为:
大份留当地。后从朱家院,经北小、西宅口移居瑞木山与姜姓合居。现在河南村以北到烟台市的曹氏都是从瑞木山的大份移居过去的。辈记都十六个字循环。
二份去潍县。到曹鸿勋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刻苦攻读,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曾任云南永昌知府,湖南布政使,陕西巡抚。为官清廉。还以书法名世。北京故宫、颐和园和潍县都留下不少墨迹石刻。曹鸿勋中状元后,亲赴朱家院、小汤(先祖石坟所在地)祭祖,送瑞木山曹氏宗族御赐《状元及第》黄色锦旗一面,插在供桌上供奉。并讲水木山的水改成瑞字,以取吉祥之意。
三份去了东北嫩江。在东北嫩江的三份后代,认为山东人在黑龙江行舟安全是李老爷保佑的(称李老爷为龙)。三份中进士后,于光绪年间会祖地捐资兴修李老爷庙、龙母庙和戏楼。均座落在瑞木山村西高崖上,取名兴隆山。
三份后代,现在大连的曹姓教授,前几年还电话到瑞木山、河南村问祖。
白马石经考证,是从太空中陨落的一块白色大燧石。形似一匹侧卧的白马。头朝南,面向北,北朝东而卧。先祖取名白马石,白马石现仍在。我们还拍成照片。
白马石座落在尼姑顶、双峰山前五华里、万家村西二华里处山坡阳面的山洼里。白马石东二百米处为直角院,先祖居住地。西二百米处为祖茔地,当年立有先祖曹作文、曹作上的白色石碑。
曹作文、曹作上的墓碑破“四旧”时已被拉倒,至今下落不明。曹鸿勋送的《状元及第》锦旗,三分之一瓣砂锅连同宗谱也被毁。
为研究这段历史最好能找到这两座碑。估计好找到。这碑只能用在架桥铺路上。
关于云南移民。不是从今天的云南省移来的。而是从山西南部一带移来的。山西北部的云州、云中南一带,当地人都称为云南,而这一代被朱元璋统一得早。云南省道洪武十五年才统一与北方连成一片,才有可能从云南省移民过来。朱家院曹氏移民是洪武二年就移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