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瑞木山村史与曹氏家族的来历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4-6-10  ‖  查看1531次  ‖  

    瑞木山村史与曹氏家族的来历

    /  曹仲敏

    水木山村名称的由来

     

        水木山村原来的名称为水漫山。这名称是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即1321年)姜姓从峒岭迁此而命的名字。后曹姓从朱家院迁此,才改为水木山村。

    水木山村坐落在昆嵛山支脉,位于尼姑顶、双峰山前七华里东山麓下。村西为从尼姑顶、双峰山流下的山水与万家村东一带山水汇成一小河南流环抱。水木山依山傍水,南北狭长。盛夏山、水、林木浑然一体,一片葱绿,风景优雅宜人。

    水木山村西小河的两岸土地肥沃。村南有大面积的平原良田。村东西有大面积的坡田,都适宜农作物的种植。村东村北的山上柞树林又适宜蚕丝业……,整个村子自然条件良好,适宜人们生存发展。

    水木山村大姓为曹姓,能占到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三以上。余为姜、孔、王、李、周、史等姓。全村总户数在1940年前后已发展到三百余户,成为周围的一大村。

            

    曹氏先祖的迁入与繁衍

     

    据瑞木山曹昌先记录的先祖曹作文、曹作上的墓碑碑文:曹氏先祖是从云南南婵部舟迁来的。曹氏三兄弟,赶的三头牛,挑着三担竹筐,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艰难迁移,明洪武二年(1370年)到朱家院定居下来。朱家院在尼姑顶、双峰山前五华里处,在万家村西约二华里处。由于牛是直角的,因此,驻地取名直角院。

    在直角院西二百米处,有一块从太空陨落的白色大燧石,形似一匹侧卧白马,头朝南,面向西,背朝东而卧,大部分埋在地下,显露在地面的部分,长二米多,宽一米多,高约四十公分。先祖取名为白马石,定自己的姓氏为白马石曹。白马石西二百米处为祖茔地,立有先祖曹作文、曹作上的土坟和墓碑。石坟在小汤,有四座,以块石垒成,高丈许,状若兜鍪,前嵌石碣,镌葬者姓名、履历及生卒年月(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将士戴的盔)石坟一座记载为洪武二年,一座记载为洪武十五年。

    先祖在朱家院定居后,仍以游牧为主,农业为副,艰难维持生计。经过几代生息发展,家族人员扩大,曹氏后代才议定分为三份各奔前程。临行前,把做饭用的砂锅打成三瓣,每份各持一瓣为凭证。去向为:

    大份,留当地。后从朱家院、经北小疃、西宅口移居水木山,与姜姓合居。

    元至正二十年,即1321年,姜姓从峒岭移居此地,取名水漫山,曹姓移居此地后改为水木山村。

    在水木山村,曹姓后裔发展到1200余户,先后析居:河南村、西庄、南汉村、马家泊子、东吉子园、南泥沟、簸箕掌等村。后又从河南村北移析居曹家庄一带。

    二份,去潍县。后移居城南关新巷子一带。

    三份,过江,去东北嫩江一带。2004年嫩江的三份后代,现居大连市的曹姓教授,曾三次电话到瑞木山河南村寻祖。但村支部未能留下名字、地址、电话号码。

    据考证,曹姓不是从今天云南省迁入的。而是从山西省南部一带迁入的。曹姓在洪武二年就迁徙到朱家院。

    《明史》载: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才平定了云南省,与北方连成一片,才有可能从云南省移民到山东省东端。在洪武二年移民到山东东部是不可能的。

    明代时,山西北部的云州、云中以南地区当地人均称为云南。这一带在明初就为朱元璋统一,才有可能大批移民到山东东部,所以,在朱元璋还没有平定云南省以前的移民,似乎是指从这一带的移民。

    据《牟平旧县志》考证:石坟在元代和明初。元代和明初所以用石坟葬死者,大约为防止野兽对尸体的吞噬。因为当年牟平沿海边远一带人烟稀少,野兽成灾。直到后来人烟稠密,野兽危害不大时,才改成土坟砖坟葬死者。 

     

     曹鸿勋回故里祭祖

     

     

    二份后代,到曹鸿勋时,虽然家境贫寒,但刻苦攻读,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曾任云南永昌知府、湖南布政使,陕西巡抚。为官清廉。还以书法名世。北京故宫、颐和园及潍县等处都留下不少墨迹石刻。

    曹鸿勋中状元后,亲赴朱家院、小汤祖坟祭祖,送水木山曹氏宗族御赐“状元及第”方形黄色锦旗一面,并将水木山的“水”字改成“瑞”字,以取吉祥之意。

     

    三份后代修李老爷庙、龙母庙和戏楼

     

    在东北嫩江的三份后代,中进士后,于清光绪年间回故地捐资修建李老爷庙、龙母庙及戏楼,均坐落在瑞木山村河西高崖上,取名兴隆山。为什么修李老爷庙?据传,当地人认为山东人在黑龙江行舟安全,是李老爷保佑的。当地人认为李老爷为龙,所以,才修建李老爷庙。

    李老爷庙为一大殿,建在兴隆山北端,坐北朝南。殿内中央靠北台上塑有李老爷坐像,像前桌上有香炉、供品。两旁半高台上有分管雷、电、闪、风、雨、录事等八尊自然神的站立塑像,门内两旁还有把门将军二尊塑像。大殿顶坡琉璃瓦,殿脊半下端,彩色陶制圣兽成行,殿脊中央竖有最高神位圆顶。据说因这位神来得晚,所有神位全封完,才封到殿顶上,为神上神。

    龙母庙在大殿后,较矮小,龙母为石雕像,立在靠北中央,面向南,两傍塑有侍女,庙前东有旗杆竖立,偏东南是一有顶盖四窗的烧纸大火炉。

    为什么只有龙母庙没有龙父庙?据传,当年每当龙子晚上回家吃奶时,龙母就不喘气了。后,龙父用瓢把灯扣住,看个究竟。在龙母又不喘气时,马上将扣瓢掀开,一看,一条巨龙尾巴攀梁两道,在吃奶,龙父拿过柴镰就把龙尾削掉。龙子在惨痛中把龙父抓起扔进东海。由此,只有龙母庙,龙子也成了秃尾巴老李。以上传说,可能在群婚制时期,只知生母,不知生父,而编造出来的。

    大殿前是一开阔大广场,殿前东西是碑林,铭刻着建庙和戏楼的经过,及捐资人的姓名身世。

    戏楼建在大殿前约一千米处,坐南朝北,戏台有五尺高,用方块石砌成。台上四周四根八棱形大石柱,在础上竖立,支撑楼顶框架。台上南边有东西两门的楼房,四面有窗户,上有木梁斗拱结构交织在一起的顶架,四边横梁板上有多幅山水人物画,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就题在上面。我小的时候与父亲一起上西山经过戏楼时,父亲就朗诵了这首诗。楼顶宫殿式结构、坡琉璃瓦,楼脊上多只彩色陶制圣兽,活灵活现。四角挑檐顶端系有铃铛下垂,每当风吹铃铛下方棱形木块时,四个角上的铃铛就被铃铛内金属锤敲打发出当当响的悦耳声,别有一番风味。

    1928年,在戏楼西五百米处,修建了另一座土石结构的坐南朝北大戏台,赶山会时与东戏台对台唱大戏,互相竞争吸引观众。

    同年还在李老爷大殿西五百米处,修建全石结构的蚂蚱庙。庙身建在四尺高的方形石台上,墙、屋脊、屋檐全是用石料凿成,内有蚂蚱神像。据说当年因蝗虫成灾,人们以为神虫所为而建的。

     

    兴隆山赶会,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龙母过生日时,瑞木山会首举办盛大山会,请戏班唱大戏四天。周围几十里的村会,纷纷扮会上山给龙母祝贺生日。扮会依次:前面打着锣鼓,举着清代留下的有龙图案的彩旗、黄色圆筒形大伞。扮会演员化装成各种戏剧人物,踩着高跷表演。管弦丝竹乐队后,抬着龙母驾前进。后面,二人抬着缠绕满满的十鞭加一将的鞭炮长竹杆缓缓前进,十鞭有节奏的慢响后,出现一声大爆竹响,十鞭又接着响起……再后是20人组成的大鼓队有节奏的敲打着大鼓前进。参加扮会的演员及锣鼓、乐队前后几十米长,围观的群众挤的水泄不通,争相观看。当三声礼炮巨响后(三眼枪放的三声巨响),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旌旗招展,全队按进山会路线齐集庙前庆典。当前队庆典结束,后队扮的会紧接进场,大致也是这样排列。景象十分可观。

    山会搭起的饭馆、宝篷(赌博用)、商贩摊位,及儿童少年玩具游乐场所等等,鳞次栉比,纵横交错,一眼望不见边。赶山会看热闹的、进香火的群众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是周围几十里内的一大盛会。东西戏台的大戏,互相竞争吸引观众,热闹非凡。

    父亲在山会摊位上出卖自制的江米条(点心)及糖果之类小商品,叫我端小箩筐出去卖清果糖,我当时约七八岁,大约来了一位赌博人,他问多少钱一块,我告诉他多少钱一块,他说他全买。我就一对一对的数糖果,卖给了那人。卖完回来交钱给父亲时,父亲一算,说怎么卖了一半的钱?我才发觉是把两块当成一块卖了。

       以上是1935年前后的情景。我小的时候,很盼望每年的兴隆山赶会,特别好玩,又穿新衣服,父母还给十几个铜元,山会上买好吃的东西和玩具等。到山会散时,还恋恋不舍。

    农历六月初八日,李老爷过生日时,村民又把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蒸成饽饽,自发到西河沿供奉,给李老爷过生日。

    李老爷庙、龙母庙及戏楼1947年被毁。

     

    曹氏祠堂

     

    曹氏祠堂也称家庙。坐落在村西头、菩萨庙东南二百米处。祠堂坐北朝南,五间大厅房。南墙黑漆门窗,房腰线以下,用方块赭石砌成,腰线以上青砖结构,房顶青瓦,房脊隆起,东西外挑。每年过年,由五支八份长者轮流在此供奉宗谱。祠堂内北墙正中悬挂曹氏宗谱,1947年前宗谱高约四米,宽约三米。上面写着过世的祖先名字,最上部画着清代人服饰的祖先,五世不记。家谱前放有长条形宗匣,内装有朱家院分家时分到的三分之一瓣的砂锅。宗匣前放有围着绣有红花桌圈的八仙桌,桌上放有锡制供器。香炉一鼎,蜡烛台一对,上插金字红色蜡烛。大口方形插筒一对,插有青竹翠柏,酒壶一把,酒樽八个。曹鸿勋送的御赐黄色“状元及第”锦旗就插在供器上供奉。桌上还有排列整齐的大盘、大碗各八个。大盘放有做好的猪头、大块猪肉、猪肚、盘鱼及各种花样的饽饽、点心、水果等供品。八个大碗盛满大米饭,中间放有大红枣,大红筷子。在宗谱悬挂前,各户把过世的长者名字请上宗谱。各户是除夕夜十二点,在自家院内烧香纸,纸都用模子打上钱印。燃放鞭炮,男性叩头,辞旧迎新。祠堂是初二早晨,在祠堂门前烧香纸,燃放鞭炮,全宗族男性前去叩头,辞旧迎新。以上活动统称“发祉”。在过年的三天祠堂供奉祖先宗谱的礼仪特别隆重。一天三时(早、午、晚饭的时)在香炉焚香。晚上点燃蜡烛、祭酒等。初二过后,大祭结束。但到十五这天,又与过年一样隆重祭祀。傍晚还到朱家院、小汤祖茔地给先祖送灯,各户是到狼虎山前新茔地送灯。灯是用豆面做的碗形小灯,内盛豆油,点着放在坟前。十五过后祭祀宗谱结束,但供奉宗谱的长者还负责对新老茔地的管理,秋天收割茔地柴草。各户在过年和正月十五是在自家供奉先祖牌位,到清明时上坟挂纸。七月十五在自家请出先祖牌位以点心、瓜果、酒等供奉,十月一日把做好的鱼、肉、点心、水果、酒等送到新茔地祖坟前祭祀。

    以上三分之一瓣砂锅,“状元及第”黄色锦旗,曹氏宗谱,连同各家供奉的先祖牌位,破“四旧”时,一起在西沙河焚毁。朱家院老祖宗曹作文、曹作上的墓碑也被推倒,至今下落不明。至此,祠堂再没有供奉宗谱。

     

     

     

    白马石照片说明

    (老祖宗居住地)

     

    经考证,白马石是从太空陨落的一块白色大燧石,形似一匹侧卧白马,头朝南,面向西,背朝东而卧。先祖当时取名为白马石。据考察,白马石大部分埋在地下,显露在地面的部分,长二米多,宽一米多,高约四十公分

    白马石坐落在尼姑顶、双峰山前五华里、万家村西北方向二华里处山坡阳面的山洼里。周围自然风光特别优美。在白马石东二百米处为先祖居住地——直角院。在白马石西二百米处为祖茔地。当年立有先祖曹作文、曹作上的墓碑。

     

     

                         曹积胜摄于1994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