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银杏》话银杏
姜增产
适逢乳山《银杏》杂志出刊,精致的创刊号如同白胖娇嫩的婴儿,赢得了广大文友、书友不绝于口的赞美。
手捧刚刚诞生的《银杏》,倒使我想起老家的那棵银杏树的传奇故事。
在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村北,有一株古老的银杏树,胸径约七八米,虽然遭受过切枝剁顶之灾,却依然不失傲笑千年之风雅。记得我少儿时,这棵银杏树很是威风,树冠遮荫最大时可达亩余。大树下颇是热闹,素日里,人们聚在大树下习武闲聊,孩子则猴子般的攀爬树梢摘拿雀蛋,半桩小子们别出心裁地爬到树杈上,三五一簇地打扑克、走五子。来到节日,更是热闹非凡,搭台唱戏、龙木秋千、武术秧歌等,尽展武术之乡之雄风。峒岭银杏树,不仅是本村的娱乐场所,也是徐家镇的活动场地,该镇西片的大型活动大多选于此树之下举行,即使是“六·一”演节目,或是采购站集中收购果品,都会首选此处。银杏树,成为这一带人们心中的庇护神。
对于这棵树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者曰,此树树龄为六百余年,为僧人所植。而更多的当地长者则矢口否认:此树非百年能计,亦非人工所栽。我爷爷便是反对派之一。
爷爷乃寺山中学毕业,清朝末期秀才,后因科举制废除,无缘晋考,曾做许世友秘书,在家乡一带也称得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之人。他对峒岭银杏树之来历有着独特的解释——
早在公元前二百余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奢想长生不老之方,被徐福所骗,御驾亲行送徐福前往东瀛神岛采集仙草。始皇自咸阳启程,途径东夷胶东。秦始皇东巡,惊动了太公姜尚之后裔——姜相柏,避难中的姜相柏急率众人自芝罘岛举家东迁,择险山峻岭(今徐家镇圣石前村西北)而居。始皇行至此岭脚下,歇足之余仰首北望,叹曰:好一个崇山峻岭,此岭可通天也!自此,这道岭取名“通天岭”。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姜相柏闻始皇崩,率子下山南移,择平坦地落居,取通天岭之谐音,定村名为峒岭。
当时的峒岭荒无人烟,荆棘杂木丛生。相柏教三子以泥瓦、烧制、农耕以及易卜之术,自此安居乐业,繁衍后代。
自姜姓炎帝神农氏起定有家族门规:凡姜家坐落之处(包括村庄、寺院)均要栽植银杏树。而当时徐家一带并无银杏苗木,此事成为相柏之心病。
忽一夜,雷声大作,狂风骤起,雷闪交作,村北的树林无火自焚,火光冲天。次日早晨,相柏与子孙们前往查看,却见奇迹,杂树荆棘全都化为灰烬,而平添了一棵银杏树,树干已有碗口粗。相柏仰天长叹:天助我也,兴我姜门!
对于峒岭银杏树究竟是天赐宝物还是人工所植,已无从考究。对于树龄上的争执:若是两千多年之银杏,树干合围不止如此吧?为此,峒岭的长者做过这样的解释:由于树木的品种不同,盖不能以粗细而论。譬如,八十老翁身高四尺,重不足百斤,而十几岁后生身高六尺,越二百斤之重,岂能说老翁小于后生?再如梧桐,同是十年之树,大叶梧桐可长抱余,而小叶梧桐只有碗口之径。我爷爷的解释则另辟蹊径——
峒岭银杏树本为山东临淄所生,雄雌一对,长势茁壮。后随天意,雌树被飓风拔起,飘落峒岭。自此,虽远隔数百里,两树依然凌空授粉,果实累累。《峒岭宗谱》记载,至宋朝,峒岭银杏树已合围十四米,后遭雷击,树干爆裂,树心逐渐朽烂,奄奄一息。数十年后,树心内竟自生一棵小树苗,出现“怀中抱子”之象。如此,小树苗日益茁壮,老树木便无声枯萎。
明隆庆元年六月十三日,本是晴空万里,北部的寨山却猛然出现山体滑坡,巨浪般的泥石流将峒岭村拦腰冲毁,分成东西两部分,中间形成一河,河东称东峒岭,河西称西峒岭。
晴天如何出现泥石流?据说当年在峒岭银杏树附近有一草塘,水面不大却常年不涸,时称“小龙潭”,村人谁也不曾知晓小塘内竟然藏一雄蛟。此蛟乃天宫所遣,奉命平息山洪之乱,只因其贪婪银杏树之灵气,委身于此。有一年,村人建宅造房,将大量石灰池于草塘。不多时,池里水泡翻滚,热气冲天,大雾笼罩整个村庄。蛟龙耐不住折腾,借雾气遁身寨山。
适逢明隆庆元年六月十二日天宫降旨,安排通天岭、寨山、寺山及嶞崮山四大蛟龙次日换岗交位。其它三个蛟龙都提前做了准备,趁夜深人静之时悄然出行,只有寨山蛟龙自恃法力高强,并未在意,待接任者到来时已是太阳初升、遍山人迹之时,蛟龙已无法藏身,只好借水土而遁,高耸的寨山瞬间变成一道峡谷,强劲的泥石流不仅冲毁了村庄,也将小龙潭袭平,那枯萎朽烂的银杏古树渺然无踪,只留下“怀中之子”安然无恙。
为何姜姓所住村庄、寺庙都要栽植银杏树?在我小的时候爷爷就有过诠释,至今想来颇有些道理——
银杏,又名白果,木质细腻,有“活化石”“公孙树”“百木之王”“百木之妻”等美誉。“活化石”是因其物种久远而称,据说有三亿多年的历史,早在五千万年前,大多物种与恐龙一起灭迹,可是中国少数地区的银杏树尚存。“公孙树”是据其特点而命名,在枯萎的枝杈之间,只要吐出一芽,即可萌生新木,照例可以顶冠成长。个别银杏树在千年之后尚可“怀中抱子”,三世同堂,诸如峒岭的银杏现象。“百木之王”是因其寿命长而得,银杏树对生存的环境要求不严,在果树中,银杏的寿命无与伦比。
上述这些美称都比较直观,那么“百木之妻”又当何解释?这就需要从银杏的品质说起。人皆知之,银杏的木质很细腻,打抛之后光滑如镜,因而旧时淘金者均取银杏木做金簸萁,金粉不留残沫。银杏木又很柔软,任何一种树木,只要做成楔子,均可钉入,有着极强的忍让之心和海纳百川之胸襟。
此外,银杏树整身都是名贵药材,其根、干、叶、果均可入药,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材。
银杏树因细腻而高贵,因无为而有为,因不争而长寿,高贵品质早为世人认可。传说炎帝有每日食白果十二粒之习,得高寿一百六十八岁。齐国国君姜尚“每难仰银杏而思”,纳银杏之品质,融于治国之法,使齐国日益昌盛,直至传世二十多世。
关于银杏树的神奇传说很多,我这里只是着笔戳其皮毛,倘若有兴致者,可前往峒岭这个古老的村庄探访,相信会令你留恋往返。
温故而知新。《银杏》杂志刚刚创刊,倍受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国内投稿源源不断,本市文坛新秀蜂拥而上,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勃勃生机。愿《银杏》如传流远古的银杏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