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书不心疼
武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坦率地说,我不是一个活得那么“潇洒”的人,除了节假日陪老婆孩子逛逛超市或与朋友聚个餐外,工作闲暇既不打麻将又不上网玩游戏,而是喜欢拿本“闲书”或坐或卧地翻阅,也算是自得其乐吧。前几天,我从网上邮购的一批“闲书”到了,当我打开包装袋,儿子禁不住惊呼:“这得花好几百吧? 老爸,你真舍得!”我笑着说:“儿子呀,花钱买书老爸一点都不心疼!”
虽然喜欢读闲书,但花钱买闲书的序幕直到1992年我上了大学之后才算正式拉开。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我遵照老师和父母的谆谆教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在我的印象里,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好像买过两三次《中学生》、《作文选》之类的“课外书”。那时候,我常用“等考上大学就有时间读闲书”的话来安慰自己。迈入大学校门,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加上手里有了点父母给的零花钱,于是就想着好好读点自己喜欢的闲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在大学校园内卖书的情景:一天晚饭后,我兴冲冲地来到校园内的一家小书店,先是挑选了一阵子,最后看中了《红楼梦》。虽然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但还是希望以更便宜的价格卖下,于是与书店老板讨价还价起来。后来才知道书店老版是中文系一位教师的家属,那天她见我非常想卖这本书,便给我打了不小的折扣。大学期间,我买书没有计划,哪本书流行就买哪本书,像《围城》、《平凡的世界》、《傲慢与偏见》、《汪国真诗集》等都是在那时候买的。虽说有了一定的买“闲书”的自主权,但毕竟花的是父母的血汗钱,所以不敢大手大脚,好在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让我免费阅读不少好书。
买书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且开始有所侧重地买书,则是在我1996年参加工作之后。虽然头几年工资只有六七百元,但毕竟归自己支配,买书时也比过去有底气。那时候,我开始把《演讲与口才》作为写稿的主攻方向,但写的多发的少,一位编辑老师便建议我多读一些交际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弥补稿子缺少理论厚度的不足。于是,我便把买书的重点放在了交际学、心理学方面。只要是从电视或报刊上获知出版交际学、心理学书籍的信息,我都会有选择地邮购一些或让外地的朋友在新华书店代买。当时我特别喜欢《中国青年报》上的“青春热线”专版,一旦得知专版上的文章结集出版的消息,我就会赶忙往邮局跑,几年间先后邮购了11本。虽然买这些书花了我不少钱,但它们提供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我在《演讲与口才》上发表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不断提高,2003年还被《演讲与口才》杂志社评为“创刊二十周年最优秀作者之一”,不少文章还被读者评为“本期(本年度)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这对我精神上是个极大的安慰。
买书的种类不断增加、买书的方式主要转向网购,是在我2010年9月参加了乳山读书沙龙之后。在沙龙上,只要发现哪个书友推荐的小说、散文等书籍合我的口味,我就会登录淘宝网或亚马逊网,先把书目放到“购物车”里,等攒到10几本或20几本,就交给妻子一次性购来。起初,妻子在计算完书价后都会说上一句:“你买这么多书能看完吗?在买书上你出手还真大方哩!”我知道她有点心疼,忙对她说:“我也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看点书,你想想,如果我经常吸烟和打麻将,一年中花的钱恐怕比买书还要多。”我这么一说,妻子的神情顿时轻松了许多。后来我学会了网购操作,就不再麻烦妻子了,当然主要是为了让她“眼不见,心不疼”。
花钱买书不心疼,除了主要因为自己爱读书外,还在于我业余写稿多少能挣点“外快”,用稿费买书当然更加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了。上周末,一位老乡到我家串门,看到我书架上的一排排书籍,他感慨地说:“这些书可是你的一笔不小的财富啊,只是书架小了些。”我把手一挥,满怀豪情地说:“希望有朝一日我换个大房子,把整面墙都做成书架,买更多的书来读!”
这正是:花钱买书不心疼,关键快乐在其中。以写养读须努力,书香相伴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