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1942:胶公学生血染转山头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4-13  ‖  查看1032次  ‖  

    1942:胶公学生血染转山头

     

    辛明路 整理

     

    19384月,胶东特委在现乳山市崖子镇马石店村召开会议,研究筹建胶东公学。特委初步拟定,学习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的做法,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胶东公学。1938年夏,成立了胶东区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曹漫之任专员,专员公署设在黄县。8月下旬,胶东公学在黄县城正式成立,校址在原黄县中学旧址。由公署专员、黄县县长曹漫之兼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常溪萍任训导主任,李希珙任总务主任。

    胶东公学分设3个科,即社会科、师范科和普通科。当时规定,社会科、师范科的学生4个月毕业,普通科学生6个月毕业。3个科的课程开设都比陕北公学有所增加,师范科加了《新教育概论》《教学法》,普通科加大了文化课的比重。第一期3科共招收学生约250人。

    19426月中旬,胶公师生500多人在校长赵野民的带领下,由海阳的战家泊村转移到乳山的青山村。73晚上,师生会聚。每人一碗猪肉熬白菜,3个馒头。因为久不见荤,久未吃到这样好的饭,所以这顿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记忆。晚饭后,在青山村北的杨树林里,全体师生和当地群众联合举办了“七、一”和“七、七”纪念大会。学生演出了话剧《汉奸了缘》,博得村民的广泛好评。

    散会后师生们刚回到住处,突然接到带行李紧急集合的命令。同学们捆好行李,带上书包来到集合地点。那时,由于战时的环境所迫,同学们早就养成了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军事化作风,所以队伍很快就集合好了。赵校长站在队前严肃地宣布:“刚接到胶东区党委的紧急通知,敌人又来扫荡了。我们在这儿里住了半个多月了,今天晚上又开纪念大会,目标太大了,现在决定立即转移。”接着赵校长又对转移的具体事宜作了安排:师生到达马石店村以后,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马石店向北走,取道凤凰崖、沙家,到垛山西麓的磨山钟家住下;另一部分从马石店向南东走,经过崖子、到垛山西麓秋千埠住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改变路线,直接到垛山的碰头地点集合。并且部署每班留下二至三人检查群众纪律。留下的人明天拂晓前出发。晚上10点多钟,大队出发了。留下的同学,任务是归还借老乡的东西,清扫师生们住过的房屋,事情虽然不多,却一直忙活了好几个小时。

    74刚拂晓,留下的人沿着走崖子的路线出发了。这支队伍四五十人,大家排成两行,拉开三五步的距离前进。尽管急于赶路,但因需要照顾病号,所以前进的速度比较慢,太阳都升起老高了,才走到转山头村西面。这里的地形很奇特,远远望去,紧贴着路北的山根向东延伸的路,被一个突出的山嘴挡住,仿佛到了尽头,山嘴东面的道路一点也看不见。按理说他们应该先派人前去侦察一下情况,可是因为警惕性差,没有那样做。走在前面的同学刚转过山嘴,就望见远处过来一帮穿军装的人,也分不清是八路军还是日军。他们立即停止前进,大声喊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对方也停了下来答道:“一号,你们是哪个部分的?”他们回答:“邢村!”邢村是是胶东区党委给胶东公学规定的代号,当时对外联络都用代号。事有凑巧,当时日伪军在海阳的县政府所在地是叫邢村,所以听到学生的回答后,对方将信将疑地喊话:“你们是邢村的?你们是不是八路军的宣传队?”若在平时,从这话中就会听出对方不是自己人,可是当时由于紧张,大家竟然没有听得出来。站在最前面的林毅同学高声回答:“是啊!”话音刚落,只听对面一个鬼子用日本话大叫了一声,子弹就射了过来。学生们虽然平时进行过一些军事训练,但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突然乱了起来。幸好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转过山嘴,且路北山坡长满了松树和柞树,路南又是茂密的庄稼地,妨碍了敌人瞄准射击。

    后面的同学听到枪声以后,回头几步转过山嘴,接着爬上路北的山坡,借着林木的掩护拼命狂奔起来,脸被树枝划破了,也全然不顾,直到翻过山顶,才停下来喘口气。这时山脚下的枪声响得更激烈了。学生高峰跟另几位同学商量是否回去看看,大家一致认为,与其徒手回去送死,不如尽快赶到集合地点向学校领导报告。于是,先翻过山的同学避开大道和村庄,专挑较为隐蔽的山间小路向垛山方向奔去,好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家是那一带的同学,熟悉道路。即使如此,二三十里山路,还是差不多走了一天,傍黑才赶到了垛山的紧急集合地点。

    学校领导已从先到达的同学那里知道了发生在转山头的事,派有经验的教师赶去进一步了解情况。昨天晚上先出发的两部分人已汇集在这里。其中一队走到崖子那一段路时,听到村里吹哨子,一位老师还奇怪地说:“鬼子扫荡了,崖子学校的师生还坚持跑早操呢!”过了崖子一打听,才知道那是鬼子的哨声。他们改变了去秋千埠的计划,取道凤凰崖,天放亮时到了磨山钟家,坐在一个场园里休息,有人领头唱起“不疲倦,莫停留,为五期整军而奋斗”的歌,歌声刚起,突然枪声大作,幸亏时有大雾,师生们立即在雾的掩护下奔到村的山上,无一伤亡,算是顺利到达垛山。

    天完全黑下来,可是在转山头被冲散的同学大部分还没有来,师生们坐在山坡上眼巴巴地瞅着山下,谁也没有注意头顶上的天空什么时候布满了乌云。突然,一道闪电划破了无边无际的黑暗,一声霹雳在不远处的天空炸响,紧接着雷电交加,倾盆大雨直泻而下。师生们躲没处躲、藏没处藏,只好弯着腰趴在背包上,用身子护住书包。虽说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可待大雨过后,书包还是湿了大半。正在大家珍惜书包的时候,喷嚏声又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一个个像落汤鸡,又被阵阵凉风吹袭,虽是六月天,山上还是很冷的。就这样,大家在焦急、寒冷和蚊虫叮咬的煎熬下过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去了解情况的老师带回了不幸的消息——有11名同学当场牺牲了,还有4名同学负了伤。牺牲的同学的遗体已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掩埋了,负伤的同学已藏在可靠的群众家里,请医生治疗。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学生,大家被日寇的暴行激怒了,纷纷表示要讨还血债。一时间,仇恨的怒火压下了心中的悲痛。

    又过了二三天,其余的同学才陆续到齐,大家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时则倍加思念牺牲的同学。当时没有跑远,藏在附近山上和庄稼地里的同学讲述了他们看到的情况:林毅同学没等上山就被敌人打死在路旁,另外10名同学倒在了一起,可能是被敌人集体屠杀的。负伤的4名同学,现在只记得有一位学校是教军事课的老师的弟弟,子弹从他两朵后穿过,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有一位是学校学生会的文体委员,他眼看着要翻过一道小山坡,被敌人击中腿部。他倒下后,强忍着剧痛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一个伪军走过来踢了他一脚,小声说:“你还装死?饶了你吧!”一弯腰把他的钢笔拿走了。牺牲的11人中,现在知道姓名的有:林毅、矫水桂和姓李的一位同学,其他的不知姓名。

    79下午,山下送来情报,说鬼子“扫荡”过去了。至此,胶东公学的师生已在山上住了整整5天。队伍集合起来,师生们个个悲壮地面向西南方向默默地注视着。突然,队伍爆发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死难烈士报仇”的吼声。

    这吼声,在山野里引起一连串的回响。

     

     

    参考资料:

    《胶公学生血洒转山头》,高峰回忆,荀其鳌整理,载于《乳山文史资料·第三辑》。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