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开屏
郑华
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叫《骄傲的孔雀》,说一只骄傲的孔雀只要见到谁漂亮就抖动羽毛展开尾巴炫耀自己的美丽。孔雀见到湖里自己的影子十分漂亮,有了嫉妒心,它抖动羽毛,展开五彩洒金的大扇子。影子也抖动羽毛,展开五彩洒金大扇。孔雀向前走,影子也向前走,孔雀瞪眼,影子也瞪眼。孔雀很生气,向前迈了一大步,结果一下掉进湖里变成了“落汤鸡”。好容易爬上岸的孔雀看到湖里的孔雀浑身湿淋淋的,还在发抖,心里可高兴了。
这篇《骄傲的孔雀》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烙印不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孔雀爱比美。在童话故事的诱导下,只要提到孔雀开屏就会想到它的骄傲和臭美,心里不喜。
然而我对那些难得一见的动物又总是心怀憧憬,渴望见识,孔雀就是其中之一。好在河滨公园入住一雌一雄两只孔雀,它们双双被圈养在公园一角,罩在一个大铁笼子之下。庆幸我的家安在城里,若一直生活在乡下,估计见到孔雀的愿望定会遥遥无期。每年春夏秋三季,我每季总会去一趟河滨公园,看望笼养的孔雀。每回见它们,人围着笼子转圈,内心巴望那只拖着长尾的雄孔雀抖羽毛开屏,然而总不如愿。开屏也罢,不开屏也好,见它气宇轩昂拖着长尾站在高处左顾右盼,就已经大饱眼福。但只要看到身边的朋友拍到了孔雀开屏的美丽照片,就有些羡慕,也有些发呆。内心得承认,咱是丑女无敌一类的,连孔雀都懒得搭理。
又是一年春来到。满城春花渐吐蕊的四月天,我再一次来到河滨公园的孔雀跟前。两只孔雀都站在高台上歇憩。雌孔雀自顾梳理羽毛,游人来来去去一概与它无关似的。雄孔雀就不同了,它左顾右盼,似乎在找人。雄孔雀太漂亮了,它2米多的长尾巴自高空斜垂地面,婆娑婀娜。就在我转头的瞬间,两只孔雀同时从高台飞到地面踱起步来。
我举起相机,从笼子眼里找好了角度准备拍照。雄孔雀踱着步,走走停停,歪着脑袋看笼子外面嘈杂路过的游人,有的人尖叫着“孔雀开屏”,有的人不停地摇晃笼子。我离孔雀最近,见它向我走来,我将穿着白运动鞋的左脚尖抬起,在笼子外面左右摇晃了五六下,孔雀歪着脑袋看着我晃动的脚尖。我也密切地注视着它的行动,只见它的两只脚像举重运动员似的叉开架式,翅膀稍向上一抬,尾巴一耸,身子抖了抖,一眨眼的工夫,只听“忽喇“一声,孔雀开屏了。那2米多长的尾巴向空中翘着,带着眼睛的雀翎屏比舞台上的青衣手里捏的那把羽毛扇漂亮多了。孔雀尾羽也一并打开,牢牢地贴靠在翎屏毛扇子上,看起来尾羽扇对翎屏扇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这一把真正的尾羽扇倒比舞台上诸葛亮使用的那把扇子真实美观。孔雀的两只翅膀此刻像两根柱础,承托着身上重重的两道羽毛大扇子。这就是见证力量的时刻。
开了屏的孔雀,力量比运动场上的举重运动员毫不逊色。只见它时不时地就抖几抖身子,轻挪脚步,转动身子,孔雀屏像运动员举向空中的杠铃。无风的时候,孔雀屏舒展得更大更阔,有风的时候,孔雀屏又像空中转动的雷达,让前后左右的人都能够接收到它的美丽信号。开屏的孔雀看起来更像一个演出结束的演员,在笼子里向前后左右的游人谢幕,只见它开着屏原地转着圈,人们既能欣赏孔到雀屏前的炫丽,又能领略到孔雀屏后的秘密。周围的相机咔嚓声响成一片,铁丝网笼子不停地被人摇晃着,人们都想吸引孔雀走近一些。孔雀也很卖力,开屏一直持续了13分钟(有照片为证)。它慢慢放下了尾巴,一场最有诚意也最累人的谢幕结束了。
这是我四十多年来第一次看到孔雀开屏。很激动,也很兴奋,孔雀华丽转身的全过程,连同那些相机的咔嚓声,还有那些摇晃笼子的咣当声,都随着时间化作光影在相片中永恒定格了。
回家途中,满眼车水马龙也阻挡不了孔雀开屏重现视线的幻影。我记得有一个声音在一片相机的咔嚓声中问:“谁让它开了屏?”当时没有人回答,谁也不知道它到底与谁在比美。
导出相片,在百度一查“孔雀开屏”,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孔雀开屏的原因有二,一是求偶,二是防御、自卫。知道了这一点,开始为“孔雀开屏为比美”的观念而叫屈,也为多少年来对孔雀的误解而汗颜。眼下正是孔雀求偶繁殖后代的季节,若从这点看孔雀开屏倒也解释得通。但我清楚地感觉到,这只开屏的孔雀既没有求偶的表现,又没有比美的对象,只能是周围嘈杂的环境驱使它产生了防御自卫的本能。
长久以来,不同年龄段的人理解孔雀开屏有不同的观点。小孩子心中的孔雀开屏永远是课本上童话故事中讲的“孔雀很骄傲、孔雀爱比美”。中年人心中的孔雀开屏,除了幼年在童话故事中陶熏成小孩子那种观点外,稍有知识,还能够知道那是孔雀求爱的信号。懂得孔雀开屏还有防御自卫本能的,大概只有动物学家了。如果孔雀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人们,孔雀开屏的道理很简单,说孔雀是为了比美才开屏那和窦娥一样冤。
可是世界上的动物学家毕竟是少数,能真懂孔雀为何开屏的人当然也不多。就好比芸芸众生一样,有多少人会对他人真正理解呢?不能真正懂也无可厚非,学习人家的长处和优点才是硬道理。但最可恨的一种人,心灵不阳光,看到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很生气。既善于搬弄是非、或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或说损害他人形象的话、或制造和窦娥一样冤的事,又善于伪装,或制造假像,或嫁祸于人。唉,若说孔雀和窦娥一样冤,有些人与孔雀一样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