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讯
  • 山水
  • 人物
  • 风俗
  • 散文
  • 诗歌
  • 小说
  • 母爱读书
  • 曲苑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
    一个矿工父亲的一生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2-4-5  ‖  查看892次  ‖  

    “天长地久”杯“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比赛来稿选登

    一个矿工父亲的一生

    □马永涛

    父亲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就是他当兵时的这张留影,那时候的父亲真年轻,他肯定无数次看过这张照片,在这张照片的背后题着一首叫《退休》的诗:

      戎装少年时,志在千里外。

      如今渐老弱,壮心犹未已。

      这是父亲退休时抚今追昔的心理独白,我不知道父亲当时的壮心是什么,但从他在诗稿上有的地方修改十几次看出,他是想把自己的诗稿重新整理修改,或许是要出一本诗集吧。

      1968年,在南京当了六年兵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新汶矿务局协庄煤矿,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十年。童年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严肃认真得有些不近人情的人。虽然父亲工作的地方距家不到400华里,但在工作的这些年中从来没有在家过一个春节,有的只是每年休探亲假时带回的奖状和奖章。有一年腊月廿九,他不顾母亲的劝阻和我们的哭喊,回到单位去上班。那时,我真的不明白,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难道工作比亲人团聚更重要吗?后来母亲的一番话道出了父亲的苦衷,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哪里不需要花钱?父亲不在家里过年,不是不想,除了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律己极严的人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三十、初一、初二的双薪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曾在井上干过八年的党总支书记,但他后来坚决要求下井。当时的矿党委书记曾找到母亲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让他继续从事行政工作。父亲却说,在井上是安全,但没有了每月的下井费,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都要受到影响,你让我怎么办?翻看父亲的手稿,在一首《除夕夜独酌》的小诗中,我读懂了父亲的孤独无奈以及为了家人不惜一个人独尝苦酒的辛酸:

      万家灯火明,南山寒夜凉。

      举杯对四壁,甘苦一人尝。

      母亲常对别人说“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的父亲,在井下当了这么多年矿工,从来就没有受过伤,包括唐山大地震时,他正在开滦煤矿学习,都从死人堆里逃了出来,真是命大。可我却从那堆票据里找到了三张工伤鉴定证明和大量的化验单,分别是1969年、1977年和1984年,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77年那次,因井下冒顶,父亲的胸部被塌落的石块砸伤,这就是后来父亲患肺癌做CT时两根肋骨有陈旧性骨折的秘密!可他却从来没有告诉过家人,为的就是不让家人担忧,个中苦痛他都一个人去承受了,当真是“甘苦一人尝”!他在1977年那次受伤后的《病床上作》一诗中写道:

      冒顶石击胸,伤痛实难捱。

      儿行千里母担忧,飞羽报平安。

      料得家人笑颜展,余亦觉心宽。

      由此,我也深深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们“农转非”到矿上去,为什么不让我们顶替他去当矿工。他怕我们在井下危险,自己的下半生再也不能睡个安稳觉。

      父亲是一个实干的人,极瞧不起那些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的人。在家中和单位,父亲的“诤”是出了名的,只要是他认为对的,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父亲去世后,听他的同事说,在一次安装井下液压支架时,为了安全,他不惜与正在检查的矿务局领导翻脸,并且对阿附领导的人不留情面地痛斥,坚持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在后来的采煤作业中,父亲的正确判断得到了证实,为此矿上还奖励了他1000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可是一笔叫人眼红的收入啊。他的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在一首叫作《读秦史有感》的诗中得到了印证:

      指鹿为马乱朝纲, 李斯殁后贤良藏。

      自古忠言难入耳,试看利口覆家邦。

      工友们说,父亲是一个中交的人,对朋友可以掏心掏肺,从来都不会吝啬。1982年冬天,单位的李大爷在冰地上不慎摔倒,昏迷不醒。父亲不仅为他垫付了医药费,而且还衣不解带地伺候了他近两周。从那以后,李大爷一直视父亲为救命恩人,我们与李大爷的两个儿子也成了世交。在他的书信中,有一个浙江富阳叫蒋惠康的战友信件最多,从1968年一直持续到1983年,不知后来因为什么原因失去了联系。他在1968年退伍时一首仿李白《赠汪伦》的《赠惠康》诗中写道:

      业平乘车将欲行,忽闻操场唤我声。

      秦淮河水深千尺,不及惠康送我情。

      不知蒋叔叔现在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如果能够联系得上,坟前告知父亲,我想也会了却老人家的一桩心愿。

      父亲病重的时候,经常说起有两段时光最难忘,一是当兵的时候,二是退休以后的老家生活。

    退休了的父亲是快乐的,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山河无改乡音亲。生活在家乡的山水间,父亲的快乐源自于对父老乡亲们真挚的情。谁家盖房都去帮工,谁家娶媳妇都去帮厨,为的就是回报那份浓浓的乡情。家乡山上多的是果树,打药少不了用喷雾器,父亲学过的液压支架原理派上了用场,我们家成了免费的喷雾器修理厂,多的时候院子里摆着十几个喷雾器,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是卖喷雾器的呢。退休了的父亲就这样成了农民,和乡亲们打成一片,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读书改诗,这大概就是他理想的耕读生活吧。父亲常说,在街上听长辈们叫你的小名是一种幸福,听晚辈们叫叔、爷爷,也是一种幸福,这说明根在延续,这才是家的感觉。美丽的山水、淳朴的乡亲,父亲找到了他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的感觉也体现在他一首叫作《老家即景》的诗里:

      锦屏张四帷,碧水绕三方。

      泠泠泉溪响,磊磊石作桥。

      农人负重来,相对岸边歇。

      隔水道辛苦,招手遥相让。

      世居此山野,近邻胜远亲。 

      感此怀故园,长归老是乡。

      然而,造化弄人,父亲幸福的耕读生活刚刚开始,不幸便降临到了他的身上。200112月,父亲检查出患了肺癌,在与病魔顽强斗争了三年多以后,2005412,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姓名:马永涛

    地址:山东省章丘市埠村街道办事处

    邮编:250215

                  

    地址:山东省乳山市胜利街168号 邮编:264500
    Copyright 2013-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大地飞歌文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