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杯“照片背后的故事”征文比赛来稿选登
继父和母亲的第二张合影
□ 隋英芳
我十岁那年,随母亲到了继父家。那年母亲33岁,继父37岁。
当年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至今还镶在老家墙上的镜框里。母亲一头短发乌黑,但脸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我知道她想念不在自己身边的儿子啊。我也是心怀忐忑,到一个新的环境,总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倒是继父,笑得很开心,嘴角上扬着,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腰杆挺直,坐在母亲的左首边。
三十年过去了,我考学结婚生子,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母亲一天比一天衰老,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继父呢,也明显见老了,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但两位老人的精神头可足了,这是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母亲说,一到冬天,她特别怕冷,每天早晨都是继父起来做早饭。继父勤快,体贴母亲,这是邻居们有目共睹的。我家的菜园在村子南边,从菜籽下地,到日常除草浇水,都是继父一手操持。夏天天旱的时候,每天傍晚继父都要挑着水桶去浇园。干了一天的活,母亲也心疼他,说,以后菜园就交给我吧,我去挑水浇园。继父连忙说,不行不行,你不能去水库挑水,水库的边沿那么滑,人掉进去怎么办?
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如今能有个人这么心疼自己,我想,母亲的心里一定是甜滋滋的,跟喝了蜜一样。邻居们看见继父外面忙家里干,都夸他是个知冷知热的好男人。
母亲什么样的苦没吃?十一岁没了爹娘,是十八岁的大舅拉扯着兄弟姊妹七个艰难度日。母亲出嫁前夕,大舅说,我出去借点钱给你置办一床被子当嫁妆。母亲死活不同意,她结婚当天穿的衣服还是借邻居的。婚后的母亲,起早贪黑上山挣工分,晚上回家搓草绳,为的是能帮衬大舅家一把。但是谁能理解她呢?我的奶奶对父亲说,邻居们都说你媳妇没长过日子的心,老是往娘家偷粮食。父亲和母亲的心一天天远离,误会一天深似一天。你说,母亲的脸上能有笑容吗?
即便是这样,母亲对大舅感恩的心,还是一点没变。母亲说,那年头,当爹的还有把自己亲生的孩子送人的,何况是当大哥的。但是生活再怎么艰难,大舅始终咬牙坚持着,坚持着把兄弟姊妹都拉扯长大。在母亲心里,她一直把大舅当自己的父辈一样敬重。
继父很是理解母亲的心。母亲回一趟大舅家,他从来不问你拿了什么东西,又给了多少钱。大舅去世的时候,上衣口袋里还装着二百块钱,母亲说,那是她最后一趟回家,硬塞给大舅的。知道大舅生前手头宽裕,母亲的心才稍稍好受些。继父经常对我说,你大舅真是个好人,为了兄弟姊妹,耽误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一个人能做到这一步,不容易啊。
还有什么比这贴心的话,更能温暖母亲的心?
继父好脾气,从来没有和母亲吵过嘴。他常说,两口子过日子,商量着来,怎么好怎么过。母亲冬天怕冷,继父早晨起得早,他下炕就开始掏灶膛里的草木灰,然后洗脸做早饭。他知道母亲喜欢喝粥,总是变着花样做。今天早晨喝地瓜粥,明天早晨就改喝小米稀饭。继父一个人过的那些年,练就了一手好厨艺。每当家里来了客人,继父总是先陪着坐一会儿,说一会儿话,然后就下厨房开始准备炒菜。母亲说,不用你呀,我炒的菜一样好吃。继父笑呵呵地说,那你还得练上几年。说着就挽起袖子,洗菜、切肉,点火烹炒。母亲就忙着和面、切菜,包水饺。我婆妈第一次上我家的时候,看见这温馨的一幕,羡慕得不得了,她说我公公从来不插手。旁边的公公咧着嘴笑,我不会做,你叫我怎么插手。一副无辜的样子。
这样和谐的家庭生活,怎不叫母亲的脸上笑开了花?
继父知足,虽然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但是有我这样一个女儿,孝顺,不惹他生气,每次回家都捎酒给他喝,他心满意足。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回家吃饭,正好撞见村里的人和继父吵架。那个人跳着脚说,我有儿子,你却没有,看你老了怎么办?!继父一下子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眼圈渐渐红了。我想也没想,大声说,爹,有我呢,我养活你。大街上瞧热闹的人很多,大家都静静地看着我,欺负继父的那个人也愣在了当街。我挽着继父的胳膊,转身回了家。那一刻,我觉得我突然长大了。
从小到大,继父对我疼爱有加,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曾经的那句话。但我确实做到了,我把继父当自己亲亲的父亲一样孝敬,他能不从心里高兴吗?
前年过年回家,我特意带了照相机。继父和母亲自从照了第一张相片后,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合过影。正月初二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暖暖地洒满庭院,我招呼继父和母亲,你们快来呀,我给你们照张相。继父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模样,说,照一张就照一张。倒是母亲有些忸怩,用手向后摩挲着头发说,头发都白了,照相能好看吗?
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快门一按,继父和母亲笑意盈盈的模样,就定格在我的取景框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