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还甲子,各地流传的版本很多。仅乳山邑内就有两种说法:一是外患说,二是内灾说,相同之处是故事里都有老鼠。以文学论,前者是现实主义,后者属浪漫主义。
外患说
话说某个时期,物质紧缺,特别是食物匮乏。国王盘算着,应该把有限的养生活命物资,用在青壮年人身上,要靠他们创造财富,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白白消耗粮食,不如淘汰掉。主意定时他又想,得有个行为理由。他顺手拿起案头的历书,翻了几页,点子有了。天干配地支,60年的时间甲与子才能相遇一次,就这样下令吧,纪年名称60年一循环,60年也为世人之大限。给这机制起个名吧,就叫“六十岁还甲子”。具体实施办法是,人到了60岁,子女挖个地窖或垒个高于地面的坟丘,把父或母封在里面,留个窗口,送饭百日,就算给足了老人“百年”之数。百日之后,严禁继续送饭,使其饿极而终。
此法推行之初,人们转不弯来,国家成立执行队,由大兵监督执行。全国天天在坑老,日日有号啕。后来,人们心态麻木,习以为常。到了60岁的人,自己也觉得不该留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会自掘坟墓坦然地走进去。做子女的也认为命随法行,没有觉得这是忘恩负义和伤天害理。孝顺点的子女,百日虽满,仍偷偷地送饭给老人。多数老人没有那种幸运。国人从不自觉到自觉,这事就这么进行着。
话回过头来说,这项政策的执行范围,不包括国王的家室。然而,冥冥中有些事令人费解,始作俑的那个国王,也没有活过60岁。他在逃亡途中,被政变者的军队所杀,抛尸荒郊野外,连自己发明的那种活人坟都没能“享受”到。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政变后的新国王,并没有下令废除这项法令。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一日,邻国大军压境。那时,这个坑老国要向邻国进贡。然而,邻国欲壑难填,动辄寻衅找事。这天,坑老国召集群臣会议,辨认一种动物。邻国使臣带来一个怪物,让坑老国的君臣进行辨认。7日内,如果辨识出来则免贡,否则贡品加倍,不从就军事进攻。文武百官依次上前观看,都不知道是何物。国王大发雷霆,对大臣们说:“我养了你们这群没有用的东西,若到最后期限还辨别不出来,就统统杀掉尔等。”
大臣中有位孝子,秘密地给活人坟里的父亲送饭。想到自己被杀后老父怎么办?越想越悲,晚上送饭时,父亲看出儿子有心事,就问:“儿为何愁眉苦脸?”在父亲的反复追问下,儿子瞒不住,把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说了。
父亲问那怪兽的模样,儿子说:“大小像五六十斤的仔猪,头小,嘴尖,耳朵长,浑身灰色短毛,尾巴细得像根绳子。”
“海外有大鼠,很可就是那种硕鼠。”父亲思考了一会儿说。
“老鼠怎会那样大?都说胆小如鼠,那怪兽并不怕人。”
“兽有类,类有别,吾儿莫以本国之物而概观四海之物。”
“这鼠与鼠的差别也太大了,如果上朝时我说是一只老鼠,恐怕国王是不会相信的。”
“飞禽走兽皆有天生宿敌,老鼠再大也怕猫,你赶快回家称称咱那只大狸猫。”
儿子回来说:“7斤半。”
“还来得及,你买鱼肉喂它,6天后它就有8斤了,叫唤声会比现在浑厚得多。你参朝时,把狸猫揣藏在袍袖里,如果大家不相信是老鼠,你就掐痛狸猫,让它使劲叫声。如果那是鼠,就会鼠态毕露的。”
儿子虽然将信将疑,但6天后还是遵照父亲的嘱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着狸猫上朝了。朝堂之上,仍然没有人能说出那怪兽的名字。邻国使臣满脸骄横,趾高气扬地说:“今天你们还说不出此物为何名,应立即涨贡,否则我军入境强征。”
国王气急败坏,又朝大臣怒吼起来。宫殿里一时鸦雀无声,气氛紧张极了。
“臣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孝子大臣终于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国王和群臣异口同声地问:“是什么?”
“此乃海外的一种硕大老鼠。”
大家一听是老鼠,泄了气。
“请允许臣以猫验之。”
“准奏!”
孝子大臣立马掐了掐袖筒里狸猫,猫“喵喵喵”狂叫起来,听到猫叫,那只怪兽吓得全身哆嗦,在朝堂上乱窜。孝子大臣就势放出狸猫,那猫好像通人性,要为国报仇,箭一样地冲向那只大老鼠,咬着老鼠的耳朵,爪子猛抓鼠腮。再看那只外强中干的大老鼠,吓得浑身抽搐,四蹄乱蹬,眼看就要呜呼哀哉了。邻国使臣急忙叫来随从,匆忙把大鼠弄走,使臣也趁机溜走了。宫廷里爆发欢呼声。
国王眉飞色舞,心情好极了,当场任命孝子大臣为丞相。国王问新丞相:“你怎么知道是老鼠。”
新丞相生性诚实,心想,据实说怕老父亲性命难保,不说又犯欺君之罪。停顿了一会儿,他行礼奏曰:“赦臣无罪,方敢实讲。”
国王说:“卿救国之功大矣焉,赦你无罪。”
新丞相说:“是父亲告诉我的。”
“你父亲不是在五六年以前就还甲子了吗?”
新丞相就把秘密供养父亲的事说了。国王听后心想:免贡息战,这是多大的财富呀?原来老人就是财富!以前的做法太残忍、太耻辱,应该马上修正。
国王接着下令:
一是废除六十岁还甲子的规定,提倡孝道,让老年人颐养天年,享受天寿。
二是史官从宫廷档案中把有关还甲子的记载全部删除,掩国家之羞史,绝后世之效仿。
三是满朝文武百官,立刻随国王前去恭请新丞相的父亲离开活人坟。
内灾说
这个说法的六十岁还甲子,里面有五鼠闹东京的情节,史有东京汴梁一语,有人就说是宋朝的事,因北宋的国都在汴梁。
那时的皇帝认为,老年人光吃饭干不活儿,留着没啥用,到60岁就“丘”起来(丘:方言指正式下葬前用的临时坟室),断其饮食,催命归天。被丘的老人,儿孙孝的,坚持送饭的,还能多活些日子;否则,其凄苦可想可知。
朝中有位大臣很孝顺,但君令难抗,也无奈地把老父送进了“活人坟”。他背地里天天送饭,父亲活得很健康。有一年,5只老鼠成了精,全国鼠灾严重,地里粮食被糟蹋尽光。鼠精也想享享皇家繁荣富贵,就齐聚京城,咬人毁房,举城人心惶惶。5只老鼠幻化人形,出入宫廷,胁迫交出江山。皇帝命令大臣想退鼠之策,大臣们迟迟拿不出好办法。皇帝盛怒,声称明天还退不了鼠祸,就杀掉大臣们。
孝子大臣给父亲送饭时,面带愁容,父问儿有什么烦心事,儿子就把五鼠闹东京的情况说了。父亲说:“八斤猫能降千斤鼠,咱家的猫有多重?”儿子称猫后回来说:“仅有七斤半。”父亲吩咐:“你给猫吃下半斤肉,体重就有八斤了。上朝时把猫藏在袖子里,老鼠出现时,你就放猫。”
第二天,5只老鼠又来闹朝堂,孝子大臣把袖口一松,猫儿跳了出来。鼠精一见大猫,马上显了原形,成为普遍老鼠大小。说时迟,那时快,大猫迅速地扑过去,把5只老鼠全部捉住。嘴里咬1只,4爪各按1只。大猫吃老鼠时,有只猫爪稍微动了一下,爪下那只老鼠趁机逃走了。大猫当时如果能把鼠精全吃了,现在世上就不会有老鼠了。
皇帝高兴,问孝子大臣这办法是怎么来的,大臣不敢犯欺君之罪,只得实话实说。皇帝听后觉得惭愧,心想老人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对解决诸多问题极有用处。越想越后悔,就当场宣布:废除六十岁还甲子规定。让孝子大臣隆重地接父亲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