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毛主席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以后,农闲时组织劳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及兴修水利就成了农村的主要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过。
文革结束后,中央的施政方针做了调整,不再提农业学大寨了,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更标志着农业学大寨运动已成为历史了。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大寨大队,座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土石山区。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他们在贫瘠的山坡上修建梯田,开渠引水,搞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料,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63年,大寨大队遭受严重的洪灾,70%的房窑坍塌了,23%的耕地被冲毁,全部庄稼倒伏。但他们是些硬汉子,在大灾面前,竟提出“三不要”: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坚持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就当时的中国国情而言,确需要这样的农村,需要这样的农业,需要这样的农民。
那时期的威海地区,公社年年有项目,在战山河指挥部的安排下,调集各村青壮年劳力,整田埂、筑河渠、修水库;生产大队里也是年年有工程,平整土地、压沙还土、打井修塘。我们家乡乳山市海阳所镇西黄岛村的耕田多在山坡上,正适合建大寨田。建大寨是有技术的,石砌的地堰要壁直坚固,整好的耕地要“外撅嘴、里流水”,即地堰高于地面,这种外高内低的设计,有利于水土保持。
大队副书记杜仁庆和第一生产小队队长杜崇河是这方面的专家,负责督导工程质量。那时的人太苦了,肚子吃不好,劳动强度大,抡锤打钎,劈石垒堰,手裂了口子,还得坚持着干。正是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做了大地的上好画工,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画卷。经过十年多努力,土地肥沃了,粮食增产了,我们村成了省内知名的“大寨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学大寨模范生产大队”。
回乡见到杜仁庆时,他说:“我们村喝的是大跨进的水,吃的是学大寨的粮。”他说的水,是指1958年修建的那两座小型水库。
看来,看待历史问题要客观公允,别认为失误的年代里尽是失误事,如果不去科学总结,往往会走入另一种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