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见海边碉堡群
文/山菊满坡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端,海岸线西起乳山口,东至浪暖口,全长185.6公里。与日、韩隔海相望,市区至青、烟、威三市路程均在1个半小时以内,市内有国家二类开放口岸——乳山口港,海陆空交通十分方便。
由于乳山特殊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乳山都是海、陆、空兵家必争之地。近日,笔者在徐家镇沿海路边发现不少的海边防御工事---碉堡。
这批碉堡,具体有多少个无从考察,它们座落在徐家镇的沿海公路边上,身后就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每两座碉堡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整个的碉堡钢筋水泥建筑,建筑面积每个大约有二十多平米,走近一看,赫然发现裸露的墙壁四周还有长方形的枪眼,这些碉堡是明碉,且个个都是孑然兀立的独碉;它们与大海仅一条公路相隔。从前看,正前方有两扇厚重的钢筋水泥门,门上各有一个机枪眼,在门的上方也有多个不规则的枪、炮眼,碉堡最上方有嘹望哨;碉堡的后方也有两扇厚重的后门,为的是前方被攻克以后,可从后门里逃走。大多数碉堡都保存完好,唯有一处碉堡不知何故被打开了前门,猫着腰进到碉堡里面,我发现,这里面住着一个精神失常的、满脸草木灰的乞丐,里面黑乎乎地一片,到处有被火燎过的痕迹,散发着一股霉味和草木灰混和的气味。往右走是一间暗室,地下有积水,在垂直的墙壁上,安装着钢质的铁梯,人可以攀援着它上到最上边,然后把机枪对准枪眼往外射击 ,再往里走,又有一间类似的室,可以爬上最上边的嘹望哨口往外观察敌情;在碉堡的左边也有两个室,一个是守备士兵休息的室,里面有窗窝子,用来点灯或点蜡烛的地方,另一间大概是贮藏室,用以贮粮和弹药的库室。每个碉堡都是宽为五到六米、半掩埋式的方碉。
据当地的老年人回忆,这一批海防碉堡始建于1966年,当时正值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建筑者是驻军部队秘密修建的,当地居民没有参与,建筑目的是为了防御苏联的海、空偷袭,保卫家园。
六十年代以前,尽管中苏双方对于边界部分地段的归属存在分歧,双方边民和边防人员仍友好相处。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后,苏联边防军开始在双方争议地区挑起事端。苏联从1960年到1969年间,因边界问题,不断与中国发生意见上的分歧和行动上的冲突。1969年1月以后,因苏军在珍宝岛上一再使用武力,中国方面开始考虑采取自卫反击措施。
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让中国沿海地区军民提高了警惕,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保卫国家安全,防御外敌入侵,广大中国边防官兵在沿海岸线上秘密构筑了无数的永久性军事工程---碉堡,位于徐家镇沿海的碉堡就有如此的作用。
据老人们回忆,这批碉堡自筑成以后,就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自和平的曙光到来以后,特别是部队大裁军,导致这些当年为战备需求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无人正常管理,任凭风吹雨打倾塌、或蔓草淹蔽逐渐成为废墟;在海边,很有可能成为走私或偷渡者的乐园;如在村郊的,也容易成为小偷的藏身之地,沦为犯罪的温床。因年久失修,这些碉堡眼下都已经淹没在泥沙、杂草丛中,裸露在泥沙之外的水泥碉堡上,则成了大小商家做免费广告的母体。
四十多年来,它们默默地伫立在乳山的大地上,成为历史的见证。如果地方政府能够使沿海碉堡恢复原貌,使之成为再生的旅游资源,我想这不仅对乳山的旅游业是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再现那段历史的活教材!






以上图片均为兔子制造先生拍摄,在此感谢您的帮助!